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文 | 王烁
 
过去这几天,新冠病毒在全世界大火熊熊,美国总统、英国首相、法国总统、德国总理相继讲话,介绍本国策略。一句话总结:美国打法在变硬,欧洲打法在变软。
 
硬与软,以对待病毒检测的态度为标志。美国启动大规模检测,欧洲从检测往后退,不满足极严格条件不检测渐渐要成为欧洲主流做法。
 
中国防控的经验与教训,我总结过20个字:严防院感,重症救治,轻症方舱,疑似隔离,全程透明,有的是经验有的是教训,其实要再加4个字,全国停摆。2月初以来的成果摆在那里,但代价也极为沉重。
 
中国以外的中等规模以上国家中,较为成功的是韩国。韩国是中国外第一个大规模暴发的国家,到目前基本控制住,得益于硬朗的打法。韩国打法与中国相近,却没有全国停摆,经济损失有限,很值得研究。它有两个重要特点:
 
第一是广泛快速的检测,迅速筛出感染者。中国当时还有个疑似隔离挑战,比轻症隔离更不好操作,但韩国用广泛快速检测把疑似这个类别给消灭了。
 
第二是有监督居家隔离。患者居家,但是接受隔离人员在各种信息工具支持下的监督和沟通,有效地实现了隔离。
 
其实,不管哪个国家,不管用什么打法,千言万语总结下来就三句话,用什么方法实现都可以,重要的是实现:
 
1. 检验防控效果的惟一标准是不发生重症挤兑;
 
2. 控制重症患者数量的惟一办法是感染者总量不失控;
 
3. 防止感染者总量失控的惟一办法是有效隔离传染源。
 
稍微解释一下。
 
关于1,不发生重症挤兑,则死亡率大约是0.8%,但一发生重症挤兑,死亡率立即飙升,今天意大利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其死亡率居然会逼近7%,就是因为发生了重症挤兑。重症活下去靠床位、医护人员、维生设备。有这些还能活,没这些就要死。
 
关于2,目前新冠的重症率是患者总数的20%,控制住感染者总数,才能控制住重症的数量。
 
关于3,不隔离传染源,感染者传染家庭,传染环境,传染医护,收拾不住。关于新冠病毒的传染性有好多说法,一个是基本再生数R0是2到2.5,远比流感为高;一个钟南山论文模型估计无干预情况下感染者数量五天变三倍;最近看到FT做的图表,按感染者日增33%画了一条直线,拟合现在欧洲各国的感染者增长情况,欧洲几大国现在走势基本都在这条线的上方,也就是比33%还高。日增33%什么意思呢?五天四倍!
 
中国自2月初以后,韩国在大邱暴发后,都做到了这三点。而做到这三点,纲举目张,源头是有效隔离传染源。有效隔离传染源才能防止感染者总量失控,才能防止重症挤兑。
 
那么,有效隔离传染源又以什么为前提呢?
 
检测。用检测把传染源筛出来。
 
之所以说美国打法在变硬,就是因为美国开始大规模检测,筛出传染源。之所以说欧洲打法在变软,就是因为欧洲从检测往后退,包括英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开始为检测设置很高门槛。
 
刚才讲过,再强调一次,关键是有效隔离传染源,怎么做到的不重要,各个国家蛇有蛇道鼠有鼠道,重要的是做到。
 
已有案例中,强制集中隔离可以做到有效隔离传染源,中国自2月初以来是这样做的;有监督居家隔离可以做到有效隔离传染源,韩国自大邱暴发以来是这样做的。但无监督下的居家隔离,早期武汉失败了,意大利也失败了。隔离感染源失败,则恶性螺旋转动:感染者基数猛增,20%变成重症患者,挤兑医院,死亡率飙升。
 
无监督居家隔离,往往伴随着不检测政策。这给个人自主隔离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感染者,如何隔离?
 
即使是今天,一个有发烧症状的人,也只有大概1%的概率感染了新冠。那么,一个普通人发烧了,没有检测,他应不应该自主居家隔离?他所在的机构采取什么政策?
 
不检测+无监督居家隔离,把这些判断的责任交给了每个人和机构自己,对人民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很高。这句话反过来说,是可以失败的点很多。
 
目前这打法有个异数日本,检测门槛很高,居家隔离,但到目前为止没有出现重症患者数量暴发,显示的信息是居家隔离有效。不过呢,一是不知道重症集中出现的时候到还是没到,二是日本不易学,谁能复制日本人的自肃作风?
 
欧洲打法变软,以英国为代表,从防控转向治疗,检测门槛提高,不再大量检测,轻症疑似自主居家隔离。这套打法跟日本相似,区别在于把问题点得更透。英国首相讲话说,这么做的理由,在于新冠病毒斗争长期化,可能在未来一两年内感染总人数的六成甚至更多,战而胜之不可能,不如拖(delay)。
 
为什么要拖呢?
 
因为如果不能消灭病毒的话,拖就是惟一现实的目标。拖的意思就是将病毒感染人群的时间拖长,把峰值降下来,避免出现集中的突然大暴发,崩断医疗体系。
 
拖的第一个目标时间,是到6月流感季结束。并不是说科学家们已经确定气温升高能抑制新冠病毒,但气温升高抑制流感是确定的。流感季结束,那些救治流感重症的资源就释放出来,新冠疫情对医疗资源的挤压到时会缓解,因为有效的医疗供给增加了。
 
拖的第二个目标时间,是未来12个月到18个月,要准备好新冠病毒会反复来袭。
 
对抗新冠病毒有三个办法,第一是特效药,正在研发,第二是疫苗,正在研发,这两者各国全力以赴,但何时到来无法确定,有可能要花很长时间,许多困扰人类的病毒至今没有药。第三是抗体。
 
抗体就是人体硬扛,死去的死去了,活下来的绝大多数人获得抗体,当这些人占到总人群的足够比例,就形成全社会的免疫防火墙,有效地阻拦隔断病毒进攻无抗体人群。
 
英国人说,我们选这条路。
 
走这条路,就是承认赢不了,且战且退,通过卫生警示,减少公共活动,迟滞延缓病毒的传播,以期将传播期拉长,压低峰值,达到与本国医疗资源匹配的水平,不出现重症堆积。
 
这逻辑是自洽的,问题是如同前面所说,政府放掉轻症和疑似,只靠人民自主调整行为,到底能不能实现感染者的有效隔离,使患者总量不致失控,相应地防止住重症患者多到冲垮医院?
 
看着今天意大利和早期武汉,我觉得挺悬。它对人民的要求太高。人民在不了解自己有没有感染的情况下,得自主做出是否在家隔离的正确决定,又掌握在家隔离的正确方法,还对如果病情转重能及时入院抱有信心。如果有这样的人民,还有什么事做不成?
 
且战且退,败而不乱,极难操作。能做到且战且退,败而不乱的,都是不世出的名将,领千锤百炼之军。
 
想像这个场景:足够多的人感染新冠,一些人死去,其他人获得抗体,在人群中形成全社会的人肉防火墙,为其余的人们提供屏障。如果新冠病毒最终与我们共存,这就是必经之路。但即使它是必经之路,也不意味着我们不能更好地抵抗。所谓防控,就是在这条路上从病毒虎口中把人命抢回来。
 
早点开发出特效药,早点发明疫苗,这是科学家和企业的责任。个人的责任,是调整好自己的行为。政府的责任,是根据国情不管什么方法有效地实现感染源隔离,从而控制住感染者基数,最终避免重症挤兑,防止太多人死去。
 
谁都不能放弃责任。
 
现在看,到6月这个流感季结束前,中国的打法不会变。欧美不一定。美国打法正在变硬中,欧洲打法正在变软中,如果软拖没有出轨,没有发生重症挤兑灾难,就会继续,否则会调整。
 
等到今冬新冠第二季来临,各国打法事实上会趋同。如果软拖继续正常,硬顶的就不能再硬了,得渐渐卸力。反过来说,如果软拖的出了轨,就得向硬打的学习硬经验。
 
但是,新冠危机的根本,是欧美都往长期看了,分析框架是看未来12个月到18个月感染总体人群中的多少比例。而在长期中,中国不可能始终硬打,得准备好管理卸力的进程:
 
边境严查,境内露头就打,方舱模块化,医护人员加大传染病救治培训,加紧生产维生救治设备,能进口的进口,进口不了的赶紧国产替代。
 
自己花惨重代价争取到的时间,自己不能浪费掉。
 
 
 
话题:



0

推荐

财小新

财小新

149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