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文|王烁

汉末三国,天下大乱,人才辈出,无地可避世,或寻安身立命之地,或求青云得志之阶。其中有批人去了江东,孙坚、孙策、孙权父子三人经营之地,领衔者是张昭。

士人于边缘政权有独特价值。无论在吴在蜀,权力基本格局是这样的:外来武力集团凌架于本地豪族势力之上,两者既合作又竞争,关系既紧张又微妙,并不稳定,这时就需要外来的士人团体。它发挥三重作用。

第一重,以士人精英在天下士人群体中的声望,为外来统治者增加威重。

第二重,制定行政流程和礼制,使其具备合法政权的基本模样。不得士人精英加持的搞不懂政治规矩,最终只能沉沦为盗寇。

第三重,为所在政权奔走于几大势力之间,成为办理外事的核心骨干,有机会就进取中原,没机会就维持力量平衡。

这三重作用发挥得好,则外来士人如张昭虽然只有软实力,又夹在外来君主与本地豪强两重硬实力之间,也能自成一体,甚至隐隐然鼎足而三,成为稳定局面的关键支柱。

有时,士人群体相互评题得过了火,甚至还表示江东太平是自己这伙人的功劳。有朋友称孙策政权基业都是张昭一人所为。孙策说:齐人只知有仲父而齐桓公称霸,江东只知有张子布,难道不是我的福气?

孙策临终前跟刘备一样托孤。他告诉张昭两点:孙权如不行你就自取;江东如不能自保就择强者而归。张昭那时在东吴的地位跟诸葛亮没有区别。跟诸葛亮一样的是,他没有自取。跟诸葛亮不一样的是,诸葛亮要北伐,张昭只想守成。孙策遗言他取了后一半。

不能自保,则择强者而归,既合乎形势判断,也合乎张昭这类士人的价值判断。如天下有归,无法强求,则符合自己及自己所服务君主利益的次优选择,便是认命。

所以,当曹操拿下荆州,致书孙权,要以80万大军与之“会猎于吴”时,张昭立主和议。天下已定,何必逆天?

如果以赤壁之战的结果反推张昭之判断失误,其实是后视镜推理。马后炮也行的话,把眼光拉得再长一些,东吴反正几十年后也要亡,何必不早降,一免族灭,二免战乱。后视镜复后视镜,后后相报何时了。

事前看,张昭主和无论如何是合理建议。

只是被鲁肃轻轻一句话击溃了。

主公,我们可以降,你不可以降。我们在哪里都当官,你呢?

战胜则称王,战败则丧身,和则不过为富家翁,鲁肃给出回报矩阵:在君主与富家翁之间,在生与死之间,您怎么选?

孙权选战。

......

本文未完,全文见《财新周刊》 2021年第36期【编辑絮语·王烁】张昭的选择

话题:



0

推荐

财小新

财小新

149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