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文 | 王烁
重读Kenneth Waltz的《国际政治理论》,在这本四十年前的结构现实主义经典中,他认为,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相互依存度上升,并不会约束大国之间的权力竞争。
其实,经济高度相互依存并不足以防止国家间冲突这件事本身,早有实例证明。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经济全球化水平已经相当高,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年才能恢复到相似的水平,英德之间互为第一大贸易国。一战前夕最著名的国际关系著作是《巨大的幻觉》,作者诺曼·安格尔认为,欧洲发生大战的经济代价如此沉重,结局是如此大的灾难,以至于没有任何一方能从战争中可能获得任何好处,所以,欧洲不大可能发生大战,即使发生也会很快结束。那种认为战争能给国家带来收益的想法,是个“巨大的幻觉”。
看道理的话,安格尔说得很合理;看现实的话,第一次世界大战很快爆发。代价惨重,无人受益,欧洲诸强集体失去世界舞台中心的位置。勿谓言之不预也!安格尔猜中了结局,没猜中开头。
安格尔为什么会猜错?
读Waltz几十年后与安格尔的隔空对话,我试着理解相互依存为什么没有以为的那样靠得住:
越相互依存,则接触越多。接触越多有两个可能,一是越能相互理解,二是越能引发冲突。人们往往只看到前一种可能,而忽视了后一种可能。
其实,一点就破。
在现代以前,战争主要发生在邻国之间,中国人叫远交近攻,西方叫地缘政治。在通讯、交通远不如今的时代,国家之间的交往、相互依存的程度,还有比邻国之间更密切的吗?
接触越多,则可能引发合作的潜在机会越多,但可能引发冲突的潜在热点也越多。哪一面成为主流,不取决于相互依存程度,而取决于双方的观念:更愿意看到哪一面,更愿意在哪一面着力。
看看现实生活,暴力主要发生在相互依存极高的地方,比如邻里之间,又比如家庭内部。妻子遇害,丈夫总是默认有嫌疑,除非被证据排除,不是因为亲情不可信,而是因为统计相关性摆在那里。相互依存度越高,亲情友情越多,但积怨也越多,一旦关系崩解,结局也越暴力。
相互依存是相互依赖。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夫妻各展所长,并相互保护对方的弱点;对于国家间来说,是各自发挥比较优势,而比较劣势靠贸易、投资、交往来弥补。Waltz说,这是正着看,如果反着看,相互依存是相互暴露弱点,你的弱点靠相互依存关系来弥补,那么弱点就暴露给了相互依存的另一方,正如对方的弱点也暴露在你面前。
当相互依存关系靠得住时,固然是一切都好。但当它开始靠不住时,一个人会发现自己的弱点暴露无遗,一个国家会发现自己没有Plan B,这时他们会作出激烈反应,剧烈地减少弱点暴露,翻译过来说就是相互依存解体。这个进程不是匀速的,它必然是加速过程,越来越快。
越亲近的关系,越不能产生裂痕,从金瓯无缺到惊涛决堤,中间只需要第一道裂痕出现,就是这个原因。
相互依存关系解体时,往往还有一个加速器,绑定。
以夫妻吵架来讲,本来应该是分歧归分歧,感情归感情,但这场景有谁见过?把本来不相干的事,本来不相干的道理,本来不相干的因素扯进来,就叫作绑定,绑定的最大风险,是相互依存加速解体,进程失控。
人与人的关系,国与国的关系,丰富杂多,得失之间无穷无尽,本来是最好不要去厘清,要厘清已经是出了点问题,但如果已经非得要厘清不可,那次优选择是一码归一码,能厘清才厘清,不能厘清的先搁置,既不要无限上纲,也不要无限外扩,才能管理好进程,最终迎来转折之机。
比如说,国家之间,经济领域的问题经济解决,政治领域的问题政治解决。这方面中国有过非常成功的经验,它是中国在加入WTO之前十来年间渡过困难期的关键策略,其中智慧值得记取。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