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Napoleon: A Life

by Andrew Roberts

本文为读Andrew Roberts 所撰 Napoleon: A Life 的读书笔记。材料来自于该书,评论为本文作者所加。

 

第一部 上升

 

第一章 科西嘉

 

拿破仑出生于科西嘉一个介乎上中产和小贵族之间的家庭。

 

波拿巴家族源自佛罗伦萨,不过他们这一支在岛上己250年。在他出生前,科西嘉刚刚从热那亚治下宣布独立。

 

父亲是独立运动领导人Paoli的私人秘书和副官。热那亚战事不利,干脆把科西嘉卖给法国。法军击败独立军,父亲识时务,选择与法国合作,保有原来的地位,并趁着法国将科西嘉法国化的东风,抓住机会,证明自己祖上有200年的贵族血统,为拿破仑争取到了法王为穷贵族子弟上学提供的奖学金,离开科西嘉,到法国上学。

 

拿破仑先上小学,再被推荐到巴黎的王家军事学院。他数学优异,拉丁语却不太好,尽管他熟读罗马经典。

 

跟历次试图在落后国打造亲宗主国精英的教育计划一样,少年拿破仑在法国求学的经历,反而催生强烈的科西嘉民族主义。他们家贵族血统不高贵,他们家没钱,他的法语有浓厚乡音,这些都是同学们嗤笑的点。

 

许多人终其一生留在这种怨恨情节之中,但对拿破仑它不过是少年心智成长的小插曲。他如饥似渴地读书,热爱卢梭。主权在民、社会契约决定性地塑造了他的底层思想,也帮助他跨越了少年时期的科西嘉民族主义。到1793年,他就已经180度大转弯,认为雅各宾法国必须摧毁科西嘉独立力量。

 

从少年科西嘉民族主义到青年主张镇压科西嘉民族主义,这中间隔着一场卢梭思想在法国落地的大实验。

 

当然,终其一生,拿破仑热爱家乡,照顾家庭,哪怕这在后来给他带来了大麻烦。

 

老师原本认为拿破仑在海军会大有前途,但数学成绩优异给他打开了更好前途的通道,进炮兵。

 

在王家军事学院,拿破仑学到了军事大师Jacques de Guibert革命性的军事思想:

 

常备军平时是人民负担,战时又不足以取得决定性胜利;未经训练的人民没有用;未来欧洲的霸权属于打造出国民军的国家。

 

在战术上,Guibert强调速度、机动、突袭。

 

强调士气,Guibert认为没有高昂士气不能征服的困难。

 

六年军校教育,打造出一个强调秩序、支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张惟才是举、认同理性治国的拿破仑。这个拿破仑对人权、言论自由、议会制这些劳什子不感兴趣。也就是说,拿破仑是个社会保守派,但他不是今天那种社会保守派,他对宗教只有如何利用其实用价值的兴趣。终其一生,他是个启蒙运动教养出来的那种怀疑论者。

 

1788年,在炮兵学校期间,拿破仑写文章论证与tyranny相比,军事统治是更好的统治系统。他在结尾写道:没有几个国王不应该被推翻。这种反君主的威权主义观是日后东方各国从奥斯曼土耳其到埃及到中国新军造反的共同思想来源。

 

在少年的最后时光,在军队呆着无所事事,拿破仑写小说打发时间。其中一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阿拉伯人先知,他让手下挖石灰坑,说是给敌人设的陷阱,但却毒死了手下,把他们扔进坑里,然后自杀,有点存在主义焦虑。

 

第二章 革命

1789年,大革命到来,改变一切。

 

拿破仑一开始误读了法国大革命。巴士底狱陷落之后,拿破仑给哥哥约瑟夫写信,认为一个月后一切都会平息,什么问题都不会有。130年后,1917年初,流落在瑞士的列宁对同志们说,可能我们这辈子都看不到革命到来那一天了。

 

拿破仑重视秩序,说起来算是贵族,但他支持革命。一个原因是深孚卢梭,另一个原因则现实得多,没钱没关系的异乡年青人,怎样才能出人头地?他在军中写道:为自我荣耀奋斗,为国奋斗,哪个更好?他的答案很清楚。

 

不过,大革命开始的四年,拿破仑缺席舞台,忙于在科西嘉搞革命。父亲去世了,留下一大堆欠账怎么处理?刚被纳入法国治下的科西嘉在革命面前何去何从?这些是他当时最关心的事。他请了病假,一延再延,就是不愿回在法国的部队。太忙。

 

这时,科西嘉独立英雄Paoli在流亡英国20多年后,回来了。

 

执掌政权的巴黎国民大会对科西嘉的政策是科西嘉是法国的一部分,必须遵守法国的法律,但嘉人治嘉。谁治呢?当然就是Paoli。

 

在欢迎Paoli回归的宴会上,拿破仑见到了少年以来崇拜的对象。可惜热情只是单向的:Paoli没有忘记拿破仑父亲抛弃独立运动与法国合作的历史,大体上视拿破仑为嘉奸子弟。更重要的是,Paoli仰慕英国体制,对席卷一切传统的大革命表面冷淡心中敌视。

 

1793年,革命最危险的时刻,雅各宾派上台,以革命的恐怖对付反革命的恐怖,用暴力激化并解决一切矛盾。在亲英国的科西嘉本土势力与法国革命之间,拿破仑必须要择一而从。

 

其实没的选。

 

独立运动的象征本征Paoli亲自打压他,他在这里没有任何机会。于政治理念,于个人前途,1793年初,拿破仑与Paoli决裂,突袭失败,举家迁往法国。Paoli则于次年引英军登岛,宣布英王加尊号为科西嘉国王。

 

24岁的拿破仑,告别青涩少年,告别200多年来家族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以政治难民之身登上大革命舞台,赶上了好时候。

 

革命带来分裂。贵族出身的军官大多离开军队,不离开也不行,等着被革命恐怖送上断头台吗?拿破仑所在的团,80名军官中只有14名留下来为共和国效力。

 

此时的拿破仑是雅各宾派。通过革命党在科西嘉的代表、现任南法专员Saliceti,他结识了罗伯斯比尔的弟弟,被他们视作革命者在军中可信任的人。

 

战事吃紧。英军占领土伦港,里昂叛乱,普奥在东部战线、西班牙在南部战线进逼。共和国需要能干的军人,很快,拿破仑的军衔变成少校,统管土伦战场上的法军炮兵。

 

拿破仑领军拿下制控土伦内外港口的要塞,架设炮阵轰击港口内的英国、西班牙舰队,击中两船,迫使舰队退出战场。土伦城中的孤军无法对抗革命军。1793年冬天,土伦给革命军带来了难得的大捷。

 

这是拿破仑第一次领兵实战。战场之上,枪炮之下,他知道自己擅长此道,也使人们相信他擅长干这个。信心比黄金更珍贵。

 

乱世之中,机会垂青有野望有信心有手段的年轻人。

 

论功行赏,拿破仑从少校直升准将。法国这个舞台比科西嘉大太多了。

 

第三章 巴黎

接下来又是一段无所事事的日子。

 

在拿破仑游说和带领下,法军组织一支舰队,意图重占科西嘉,但规模只有一半的一支英军舰队轻松地击败了他。

 

铩羽而归。他拒绝了去西线参加内战的任命,在巴黎准赋闲,期间在战争部规划局工作了两个月,接触到当代第一流的军事战略家。

 

1795年,机会再度降临。

 

罗伯斯比尔兄弟于1794年间被杀,雅各宾派瓦解,吉伦特派上台,认为告别恐怖之治的最好方法就是修宪。

 

修宪还不容易?

 

很快,革命后的第三个宪法就诞生了。将国民大会改成两院制,废除令人胆寒的公安委员会,成立督政府(Directory),五执政联合掌权。

 

然后,巴黎人民就起义了。

 

起义者是乌合之众,一部分是残存的保皇党,一一部分是革命党但反对新宪法,双方为了打倒现政权这个目的拼在一起,不可能强大,但督政府同样软弱,派出久疏战阵的议长巴拉斯担任内卫部队司令官,看着就让人担心。

 

巴黎名将如云,但找一个愿意对人民开枪的却很难。

 

拿破仑就愿意。

 

他出任巴拉斯副手,一线指挥,在巴黎街头布下周密炮阵,向袭来的造反人流开炮,300人丧生。

 

“顺民生,暴民死。”他说。

 

以协助再造共和之功,他被升为少将,出掌内卫部队。平庸的督政府以为自己找到了趁手的爪牙,一个天大的误会。

 

很快,拿破仑跟约瑟芬结婚。仅仅不到一年前,他还在追求嫂子的妹妹,给她寄书,跟她书信往还,讨论书中的情节,甚至想过在乡下买个小房子,共渡一生。

 

但他被拒了。

 

情场失意,官场得意,拿破仑在镇压巴黎暴民运动中敢于亮剑,成为最耀眼的新贵。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巴黎花。

 

约瑟芬生于加勒比海岛,在巴黎社交场上求发展,首任丈夫在红色恐怖时期被雅各宾派下狱,比罗伯斯比尔早上断头台四天。约瑟芬要再找个依靠,先后投身当时名将Hoche和执政巴拉斯,但这些人没有兴趣跟她结婚。她想到了年轻人拿破仑。

 

约瑟芬让儿子去找拿破仑,申请要回父亲的佩剑。拿破仑心领神会,两人结识,六个月后即成婚。巴拉斯是证婚人之一。

 

还是年轻人好打理。

第四章 意大利

第五章 胜利

 

拿破仑获得了梦想中的任命,出任意大利方面军司令官。婚后第三天,他赶赴南法。一个月后进军意大利。

 

意大利当时只是梅特涅所说的地理名称,没有统一的政治体。意北在奥地利的统治之下,这里是革命法国与保守派巨头奥地利的南方战场。

 

拿破仑此前实战指挥过的最大兵力是一个营,此次一举统兵四万多人,麾下五位师长均比他年长经验丰富,面对奥地利兵力优势和本土作战优势,他惟一取胜的理由是战法,而战法的核心是机动。

 

他在意北战场上大量使用五边形部署。军队各占五边形一角,彼此距离控制在一天行军之内,一军接敌,则旁边的两军自动向其靠拢,形成对敌钳击之势。兵力不够,速度来补,在每一个局部战场上形成优势兵力,集中兵力突袭敌军弱点,突破后穷追不舍。

 

为了追求速度,他往往将军队部署在敌军两支部队之间,先用优势兵力击溃一边,转身再形成优势兵力击溃另一边。如果敌军协同有力,这样做会自陷于死地,被钳形夹击,但这个如果在很长时间内都不成立。

 

拿破仑估计,他的行军速度大概是凯撒的两倍。

 

追求速度,后勤如何解决?

 

解决不了,那后勤就只管弹药,粮草因资于敌,就地补给,living off the land。

 

拿破仑真诚地相信,法军是把意北从奥地利治下解放出来,带来人人平等的理念、惟贤是举的制度、民主政治的国体,这些确实都有,但与法军同时而来的还有勒索和劫掠。就地补给无军纪。

 

十年后,当法国从刚刚燃起的灯塔变成帝国,被法军暴行激发出来的被占国的强烈民族主义,会给拿破仑带来更大的麻烦。

 

那是以后的事,现在,拿破仑连战连胜,不旬日拿下米兰。一颗将星在战场上升起。胜利提升士气,士气带来胜利,在正反馈之中,拿破仑培育每支部队的荣誉感,关注麾下疾苦,遇伤员必慰问,解下身上的勋章赠给勇士,拔高他们的英勇之举,置入历史的进程之中,如此种种,渐得士兵死力,滚起越来越大的雪球。

 

法军击败了皮尔蒙特王国——他们几十年后成为统一意大利的核心,击败了一波又一波的奥地利军队,最终以奥军在号称不可攻克的曼托阿要塞投降。

 

最后,拿破仑挥师北上,进迫维也纳。距离维也纳只有100多公里时,奥地利屈服,签下和约,退出意北,割让比利时和莱茵河西岸,承认共和国。

 

然后,拿破仑消灭了站错队的威尼斯共和国,终结了这个城邦国家1200年的独立。

 

做到这一切,只花了一年时间。

 

拿破仑说,意大利第一次使他感到有能力超越单纯军人身份,要为国家负起更大的责任。

 

实力定义抱负。两千年前的曹操也是这样:早年志向不过是墓志铭上题“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然而,随着能力一步步越来越大,抱负也一步步越来越大。拿破仑的区别只是把这个过程光速化了。

 

军人生涯的第一步,拿破仑得罗伯斯比尔兄弟提携;第二步,得督政府执政巴拉斯信用。罗伯斯比尔兄弟已是过去时,在拿破仑眼中,巴拉斯也应该很快成为过去时。

 

一战功成,羽翼丰满。在因琐事发给督政府的一封抗议信中,拿破仑说:

 

“几个律师政客就能决定军人命运的那个时代过去了。”

 

第六章 和平

 

面对自己亲手缔造的战争英雄,督政府感到了威胁。

 

不过,跟大革命以来的任何时期一样,政治在流动之中。保王堂人在选举中卷土重来,一举拿下议会两院领袖的位置,还进入五执政之列,波旁王朝复辟的流言又起。

 

将国王送上断头台的人无法与保王堂人共存。

 

在拿破仑的支持下,巴拉斯发动政变,将保王党人悉数清除出国会和政府。拿破仑派人在巴黎辅助,但自己没有直接参与。这场政变如果说有什么用,就是使得督政府对拿破仑的依赖进一步加深。

 

战争英雄从前线归来,督政府任命他为英国方面军司令,筹划对英作战。

 

拿破仑研究之后,认为短期不可能获得制海权,而没有制海权的话,进攻英国是句空话。他提出三个选择:与英国议和;假装筹划进攻英国,实际着力于莱茵河方向;进军东方,摧毁英国在地中海东部的利益,以及对英国在东方的殖民利益造成战略威胁。

 

督政府选了第三个,任命他为远征军司令,进攻埃及。把这头狮子放出去,如果打赢了,法国获得战略利益;如果打输了,他对政权的威胁变小。

 

拿破仑对新任命是跃跃欲试,他的英雄榜样亚历山大和凯撒都曾在此建立不世功业,现在轮到他了。

第七章 埃及

第八章 亚柯

 

打下埃及本身很容易。初战拿下亚历山大港后,立即向开罗进军。这是西方军队自十字军后第一次重来。

 

1798年的埃及在两大马木路克共治之下,军队用的是刀枪弓箭。拿破仑将军队组成方阵,枪炮对外,辎重居中。十字军用过的战法在火药加持下,坚不可摧,无坚不摧,一路开过去,顺利拿下开罗。

 

好运到此为止。噩运降临。

 

不世出的英国海军名将纳尔逊跃上历史舞台。

 

拿破仑登陆未久,庞大的法国海军舰队就被纳尔逊指挥的一支小得多的英国舰队击溃。整个地中海成为纳尔逊掌中一湖。拿破仑失去了增援可能,失去了撤军通道,军饷也与法军旗舰一起沉入亚历山大港外海。

 

穆斯林的抵抗运动兴起。跟在意大利一样,拿破仑将法国政治体制移植过来,搞现代化。在人心方向,他还反复放出信号,自称高度认同穆斯林信仰,甚至有可能皈依伊斯兰教。这些是他的英雄亚历山大和凯撒的故智,兵虽锐卒虽劲,但人数太少,要统治埃及大国,得收拾人心,而人心最大的杠杆是信仰。

 

“我与谁作战,就信谁的教。”

——拿破仑

 

示好用处有限,开罗人举城起事。

 

拿破仑将起事者悉数斩首,尸体扔入尼罗河。奥斯曼军队南下,拿破仑挥军北上,在今天的以色列一带交战。拿破仑拿下重镇雅法港后,大举杀俘,将3000降卒驱入地中海。

 

拿破仑个性并不特别残忍,他只是在条件许可的时候做他认为最有效率的事情。

 

在那个时代,在欧洲战事中,对其他白人,这么做是不可以的。但在遥远的东方,对非白人非基督徒做这种事,没有什么不可以。他就做了。如果人心不能收买,那就震摄吧。正如马基雅维利的统御逻辑,残暴节省暴力。

 

但残暴也没什么用,只是使得以后落单的法国人只剩下被屠杀一个命运。以暴易暴。

 

拿破仑在埃及-叙利亚一线作战一年半,仍然是所向无敌,但这些是没有意义的胜利。人民未曾服从,外敌源源不断,胜利不过是隐形的泥沼。胜利越多,陷得越深。

 

再呆下去越来越没有意思了,此地不宜久留。

 

1799年秋,拿破仑弃军登船,驶回法国。被英军隔绝、被主将抛弃的法军于两年后向英军投降。法军死伤上万,没有达到任何战略目的。

 

埃及远征留下来的惟一遗产,是罗塞塔石碑。法军在罗塞塔发现的这段石碑,刻有古埃及象形文字、希腊文、埃及纸莎草书三种文字书写的铭文。拓本带回法国后,商博良对照破解了古埃及象形文字。现代人终于打开古埃及文明深处的大门。石碑在法军投降时交给了英军,现存大英博物馆。政治、军事常常费尽人心饱饮人血最终却毫无意义,惟文化有绝对价值。

 

至于拿破仑,身为主将,未受召即弃军而还,无论古令中外何种体制都罪不容诛。但是,要诛大将,首先得有一个政府吧。

 

督政府的日子没有几天好过了。

 

第九章 雾月十八日

从到达巴黎到雾月十八日政变,只隔了23天。

 

督政府四面楚歌,半心半意地考虑过制裁拿破仑,但拿破仑以英雄姿态归来,所到尽是欢呼,包括执政者的卫兵,他们就算了。

 

这也难怪,督政府执政四年,一事无成,内部恶性通胀,对外征战不利。拿破仑一直在彊场,与督政府的所有失败没有关系。他征服了意大利,又征服了埃及,虽然埃及战略上已是泥沼,但人们只看到一场又一场的战场胜利。人们期待英雄拯救法国。

 

雾月十八日政变本不是拿破仑的政变,而是督政西哀士(Sieyes)的政变。十年前,西哀士发表著名《什么是第三等级?》,宣示了大革命的起点:

 

“第三等级是什么? 是一切,是整个国家;第三等级在政治秩序中的地位是什么? 什么也不是;第三等级要求什么?要求取得某种地位。”

 

十年间,法国仍然没有选定方向。保王党、雅各宾派、共和派在明在暗争夺主导权,惟一的共识是督政府不能再持续下去。西哀士图谋打破共和,驱除保王党和雅各宾派,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上。

 

在无数个政变阴谋之间,拿破仑待价而沽,选择对自己最好的那个交易。

 

西哀士与拿破仑彼此厌恶,走到一起来是因为西哀士开出了拿破仑不能拒绝的价格,而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需要一杆枪,其他排在前面的法国名将们因为各种原因拒绝了他的要约,有人心向共和,有人不愿干政。

 

西哀士以为自己能控制拿破仑,但跟日后魏玛德国末期的右翼领袖一样,他们低估了个人的野心、抱负和手段。他们只是简单地将过去的经验投射到将来,以为军队总是服务于政权。他们没意识到大时代已变迁。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不需要太久,军队便会重新获得独立意志。

 

此时此刻,军队的独立意志在拿破仑身上醒来。

 

谁与争锋?

 

雾月政变最奇特的一点,是阴谋者设计成两天完成。

 

第一天,西哀士操纵长老院召开特别会议,以英国人有大阴谋事态紧急为名,提议两院离开巴黎市区,到郊外开会,并任命拿破仑为巴黎军区和国民卫队司令。第二天,让两院通过决议,废除督政府,改为三执政官制,并重修宪法。

 

就不怕夜长梦多吗?

 

阴谋者担心,如果政变在巴黎市中心进行的话,人民会起来反对。事实证明,他们想多了。

 

政变第一天,计划完美执行,长老院通过了阴谋者需要通过的决议。第二天,出差子了。两院在郊区开会,长老院继续服软,但下院国民议会500代表把拿破仑轰出了会场,挫败了政变者合法过渡的企图。

 

软的一手不行,那就来硬的一手,拿破仑派军人清场。

 

不合法就不合法吧。

 

拿破仑兄弟吕西安是国民议会议长,事后搜罗支持政变的议员,共得50人、全部议员的10%。这10%议员签署命令,任命西哀士、西哀士同党、拿破仑为三临时执政。政变军人早已扣留了其余督政,迫使他们在退位书上签字。督政府结束,执政府开始。

 

几百士兵就解决问题。

 

政变政变,顾名思义,政变重要的是变量,不是存量,虽然存庞大得太多,但以微小的变量夺得权力,就可以撬动巨大的存量,等于是个价格昂贵但杠杆极高的期权。

 

由此得出一个推论,政变面前,你必须要么反对它要么支持它。反对它,等于拿走政变者付出的高昂期权金,支持它,则可望极高回报。什么都不做,坐观成败,就把自己变成了存量,成了被政变双方撬动的对象。关键人当存量坐观成败向来没有好结果,维持现状都不可得。

 

除了政变军人以外,巴黎本来精兵猛将如云,但他们既不参与也不反击,跟巴黎市民一样,全都袖手旁观。共和国的支柱——政府、议会、宪法——一一倒下,无人伸出援手。任何体制到最后都得绩效说话,而督政府代表的这套制度既无绩效,也无偶像。

 

人心思变,换手牌吧。

 

夺得权力的下一步是固化权力。人人都以为下一部宪法将出自西哀士,他都写过两部宪法了,这次肯定是先写好宪法再夺权的吧。

 

拿破仑,人们认为被西哀士当枪使的这杆枪,会让所有人大吃一惊。

 

第二部 驾驭

 

第十章 第一执政

 

政变次日,三位临时执政走进卢森堡宫原督政府会议室。第一件事是排位次。拿破仑提议,第一执政我们轮流做,每24小时换一次,按姓氏字母顺序来。

 

拿破仑姓Bonaparte,字母顺序排第一,一屁股就坐到了会议桌正中,再也没起来过。

 

掌握政权再发动革命,比发动革命以掌握政权要容易得多。在台上的拿破仑势如破竹,一个月后,拿出了自己的宪法:

 

一切权力集中于第一执政,任期十年。其余两执政成其附庸,而议会权力被纵横分割,彼此制约但制约不了第一执政。

 

宪法宣讲材料中有句话讲明实质:信心自下而上,权力自上而下。

 

临时执政们开的最后一次会议上,拿破仑假意问道:谁做第一执政?

 

西哀士应声说:当然是您上。

 

此时,西哀士已经认清形势。他会的阴谋拿破仑都会,此外还有实力,得民心。

 

正式产生的三执政中,参与发动政变者只有拿破仑留下来,西哀士及同党出局,他们完成了拿破仑上升火箭这一程的助推。

 

阴谋依附于秩序,实力则偏好动乱。阴谋必须在秩序背后暗中操纵,天下大乱则是实力说话。从秩序到动乱的转换时分,只会搞阴谋的人权力幻觉来得快去得也快。

 

拿破仑,那个仅仅6年前才从科西嘉净身出户的年轻人,经由一场政变中的政变,把政客的局做成军人的局,把别人的阴谋做成自己的阳谋,终于握住了那时世界第一强国的最高权柄。

 

法国大革命时出现的年轻将星很多,有的病死,有的战死,但都没有生发出独立的政治意志,要么做国家的枪要么做自己服膺那一派政治的枪。事后看,拿破仑最早明确地爆发出独立的政治意志,要枪指挥政客,不要政客指挥枪。他于是成为军队独立政治意志的代表,于是掌握了国家。

 

上台后,拿破仑的第一要务是整固,毕竟胜利果实需要消化。

 

他提出的口号是全国团结,即在第一执政的领导下,既往不咎,他不算旧账,大家也接受现实,团结一致向前看。

 

拿破仑政府聚集了前雅各宾派、保王党、吉伦特派、政变没有流血,事后也没有将政敌送上断头台,这是大革命以来第一次。革命期间流亡国外的人欢迎归来,重新获得投票权,只是他们不能指望被没收的财产会发还,但拿破仑也不再做新的没收。保护财产权第一次被置于公平和自由之前。保护财产权的意思就是保护现状——拿破仑领导下的现状。这对法国有利,对拿破仑最有利。

 

法国人民公决通过宪法,追认拿破仑的权力自取。此后,拿破仑将法国全部83个大区归于中央管辖之下,由中央政府派出的长官执掌,甚至只要是5000人以上的城市,市长都要由巴黎任命。一套拿破仑领导的、技术官僚操作的现代中央集权体制成形。基层民主消失了,但就事论事的话,拿破仑装置的这套官僚体系,以才选人,训练得当,给予体面收入,比以前那个靠腐败为生的基层民选官员体系更有效率。

 

人民对此没有意见,体制是很重要,但现在法国需要个能干人上来干。

 

强势领袖-中央集权-以才选人(Meritocracy)这套三合一体制,终于降临在西方。

 

第十一章 马伦哥之战

对外,拿破仑整固政策表现为主动议和。他给英国和奥地利王室去信,建议和平。

 

其实,和平不是问题。谁不想要和平呢?关键是谁付代价,谈不拢就没有和平。主动议和的人不一定热爱和平,也许只是争取时间。

 

英国人回信,和平可以,把波旁王室恢复了再说。

 

拿破仑回信,那如果我们要求你们先恢复斯图亚特王室呢?

 

谈不拢。这就是那种所谓真心但不严肃(sincere but not serious)的谈判。都想和平,没人想付成本。

 

奥地利则派兵拿下意大利北部,并向法国南方进军。法军一挫再挫,拿破仑部将退到热那亚,困守待援。

 

拿破仑登顶之后的第一仗来了。

 

他没有沿地中海北岸从法国向意大利一路打过去,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事实上,只有两个人曾率军通过这条路,腓尼基的汉尼拔和法兰克人的查理曼大帝。

 

拿破仑从大伯纳德山口翻越阿尔卑斯山,五万法军直下波河平原,绕到重镇都灵后方,抄掉奥军后路。这次翻越被雅克-路易·大卫定格在油画里,从此不朽。

 

达成突袭的战略效果,但打仗不是沙盘推演,还得必须真刀真枪打出来。

 

拿破仑面临两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也是所有人认为他会做的选择,是南下解热那亚之围,救出困守多日不仅弹尽而且粮绝的孤军。

 

拿破仑没有去,相反,他送去一封信,要他们继续坚持,吸引住围城奥军兵力。

 

拿破仑作了第二个选择,挥师东向,拿下空城米兰,并在那里逗留数日。

 

为什么这样做?

 

他想把奥军一网打尽。如果去解热那亚之围,奥军主力也许就从都灵-米兰一线撤走了。

 

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冷酷算计。

 

拿破仑想把奥军一网打尽,奥军又何尝不是如此。奥军主力从尼斯撤回意大利,并不避战,也在积极寻找法军主力决战。拿破仑东向米兰之举,只是徒然使热那亚法军绝望,绝粮多日,举军投降,奥军围城兵力随即加入主力。

 

机关算尽太聪明,差点误了卿卿性命。

 

决战到来,战场正好位于都灵-米兰-热那亚大三角形的重心所在,一个叫作马伦哥(Marengo)的村庄。奥军攻势出乎意料地强劲,法军战事不利,一退再退,眼见败势已成,拿破仑发出全军撤退的命令。此时,前一日被派出去的一支部队终于赶了回来,加入战场,拿破仑军势复振,改撤退为进攻,终得胜利。

 

此战拿破仑犯了很多错误,没有预见到奥军猛烈反击,临战前分兵,最后赢得胜利,只能说是幸运女神垂青。强者运强。

 

拿破仑事后说:马伦哥其实打了两仗。第一仗我输了,第二仗我赢了。

 

马仑哥之战后,奥军退出意大利北部,意北重新回到三年前拿破仑第一次征服的状态。更重要的是,这场胜利维系住了拿破仑法国拯救者的光环。如果战败,无论有多少宪法加持,拿破仑也挺不过去,会成为短命的第一执政。

 

马上得国者,马上治国。

第十二章 立法者

第十三章 阴谋

 

以战求和成功。

 

奥地利和了,普鲁士和了,俄罗斯也和了。法国面临大革命以来最好的外部环境,只有英国还在捣乱,但孤悬海外不成大气候。

 

拿破仑继续在国内消化胜利果实。大革命摧垮了旧体制,但新体制的建立一直忙于内斗外斗无暇顾及。1800到1804这几年间,拿破仑个人的整固需求与法国的国家再造正好吻合:按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主义打造国家制度,追求合理性、效率、现代化,隔离天主教对社会的影响,并把领袖无可置疑地放在金字塔之巅,无论从哪个角度往上看,他都金光闪闪地站在云端。

 

他做了这些事:

 

第一,立法。法国此前法制不统一,南方受罗马法影响,北方受习惯法影响。拿破仑将当时并行的42种法律重新回炉,融为一部巨典,即后世所称的拿破仑法典,不仅对法国也对欧洲走出旧体制影响深远。

 

第二,全国推行公立教育。小学教育他还留给教会,但初中教育就牢牢控制在国家手中,在全国建成40多所中学,提供数千个全额奖学金名额。有钱的自费生也可以考试录取。课程有法语、拉丁语、数学、物理、化学等等。有一些到今天仍然是法国最好的中学。

 

第三,规定法语为惟一官方语言。

 

第三,推出公制。尽管拿破仑说自己懂什么是一英寸但不懂一米的千分之一为什么是毫米,但还是将拉普拉斯发明的这套度量衡变成官方标准。

 

从这些看,拿破仑对现代法国的影响,与秦始皇对此后两千年中国的影响,不遑多让。

 

还有一件事,与罗马天主教廷重新相处。

 

拿破仑不信教,什么教都不信,但什么教都可以假装信。“我跟谁打仗,就信谁的教”,把这当作争取对手的手段。

 

天主教在法国根基深厚影响深远,城市精英可以不信教,但全国乡村都信。不把天主教争取回来,国家根基不稳。

 

经过一两年秘密谈判,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天主教重回法国,条件是大革命中剥夺的教会财产不会发还,也不再有征收什一税的特权,50名大主教和100名主教的任命须拿破仑认可,教堂做弥撒时要为国家和第一执政祈福。

 

解决了悬而未决的信仰问题,教会和人民都如释重负,大家都往前看吧。

 

或打或谈,拿破仑迫使内外各方承认现实,接受现状,那个以他为首的现状:革命成果不会吐出来,但也不继续革命了。

 

第十四章 亚眠

1802年,最后一个敌人英国也与拿破仑在签了亚眠和约。

 

三年来,拿破仑所做的一切者是要各方接受他创造的现状,现在达成了。

 

对外,法国将边界扩至莱茵河,割取奥属荷兰,对意大利北部有统治性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反对革命的欧洲列强不得不正式承认法国革命的现实,不再要求恢复波旁王室。

 

对内,在精心筹划的全民公决中,拿破仑进位成为终身执政。

 

天下无敌,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拿破仑自己不满意。

 

刚刚跟英国人签约,他就派出两支舰队,一支去中东,一支去印度,去探虚实,了解有无可能将英国人逐出中东,有无可能与英国在印度长期对抗。

 

有些人,不是说胜利果实消化完就能消停,而是消化完就得找下一个猎物。

 

英法亚眠和约只维系了不到一年。以英国停止交出马尔他岛为导火索,英法重回战争。

 

英国驻法大使回国辞行,拿破仑质问:

 

为什么要为了地中海一块石头制造那么大的伤害?

 

第十五章 加冕

英法重开战,给拿破仑带来了一个意外的契机。

 

英军情报人员将流亡在英国的保王党领袖送回法国,策划行刺拿破仑。保王党行刺拿破仑很多次,每次都被他顺手当成工具使用。上次是指鹿为马称刺客为雅各宾派,顺势清选一轮雅各宾余党。这次他直接接住,另有用途。

 

拿破仑派兵,把波旁王室继承顺位靠前的昂吉安公爵劫持回国。公爵是反拿破仑,这没得说,但他与此次行刺完全没有关系。拿破仑不管三七二十一还是开军事法庭将其处决。

 

欧洲哗然,沙皇大怒。

 

拿破仑把事做绝,他自有计划。

 

他说:他们想杀死我个人来杀死革命,因为我就是革命!

 

他给议会去信,表示个人去就完全不重要,我死没关系,但我死了革命怎么办?为了断绝反动派的邪念,为了革命后继有人,我愿意接受其他安排。

 

这个其他安排,就是称帝,将系于一人的共和国领袖变成世袭制的帝国皇帝——共和国领袖遇刺身亡则举国动荡,革命大业受挫,但皇帝死了自有继承人,革命依然健在。

 

举国劝进。

 

拿破仑惟一需要在意的是军队。拿破仑太年轻,升得太快,并没有时间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嫡系。法国军队名将如云,拿破仑与他们的关系要么是平辈要么是后辈;军队又是革命意志最旺盛的团体。

 

大革命最后变成再造皇帝,这事如何说通?

 

拿破仑一口气任命了十八个元帅,按军队派系,按政治立场,大致平衡分布。

 

1804年12月,拿破仑登基,军队没说话。

 

说到底,只要拿破仑从胜利走向胜利,这些军人就不足畏。拿破仑统治是否稳固,不在于能否建起自己的嫡系,因为反正是一切太快反正来不及,而是能不能赢得下一场战争。

 

第十六章 奥斯特里茨

拿破仑登上皇位之前,只有英国与他作战。他登上皇位之后,特别是又加冕意大利国王之后,几乎整个欧洲又起来反对他。

 

英国是反法核心,但除了海军之外,很长时间不出兵只出钱。英国给俄国出钱,俄国人每把10万人送到前线,英国就给沙皇125万英镑,20年间,英国付给盟友的钱占到政府收入的14%,最多时达到每年1000万镑,但朝野上下普遍认为花得很值。

 

用工业革命带来的财富,英国从财务上支撑着整个大陆的反法联盟。

 

在1802年后欧洲大陆短暂的和平期,拿破仑筹划入侵英国,在海岸线集结大军,大举造船,问题是海峡欲渡无门,制海权牢牢地掌握在英国人手中。

 

纳尔逊,那个当年在埃及消灭法国海军舰队的英国海军天才,又追击着现在的法国海军舰队,从地中海横垮大洋追杀到西印度群岛,又横跨大洋杀回来,最终在西班牙外海一举歼灭。

 

没有制海权,登陆是句空话。拿破仑不得不接受两面作战的现实,好在一时半会儿英国无力登陆。

 

在奥斯特里茨,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兰西斯对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三皇对战,结果是法国大胜。

 

拿破仑到底有多会打仗?

 

其实,他几乎从未亲自指挥过营、团、师、军级别的战斗。这些战斗都是由其他指挥官指挥完成的,法军优秀指挥官无穷无尽。拿破仑的长处在于战法,战略上以少打多没办法,敌人太多,但在战术上追求以多打少。

 

他将部队分成多个单元,每个单元约2万人,自成一军,多兵种配合,从后勤到弹药五脏俱全。作战时每个单元之间只有一天的行军路程。一军接敌,其余便在一天内赶到,要么救援要么围歼。

 

军费来自以战养战。“战争为自己付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抢劫敌国资财,二是战争赔款,三是军资就地补给。

 

法军不缺战士。大革命以后,法国成为第一个现代国家,启动全国动员的战争模式。与欧洲传统列强保持职业常备军+雇佣军相比,法国这种动员体制造就宽广兵源,战志也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法军也不缺良将。大革命推翻旧体制,以才选人,不问出身,将星成群升起。

 

现代动员体制+ 良将 + 强兵 + 优秀战法,法军一时无敌。

 

欧洲列强当中,英国没有什么意识形态,它秉承力量平衡法则,绝不允许大陆上出现霸权国家,是拿破仑的死敌。俄罗斯参战逻辑不同,沙皇主要是意识形态驱动,要维护绝对君权。奥地利一败再败战志衰竭,但法国进一寸则奥地利失一寸,拿破仑扩张最大最直接的受害者。

 

拿破仑开始启动后来称作大陆体系的外交大战略。简单地说,就是建立法兰西帝国体系,本土扩至莱茵河,同时在南构建意大利王国,在东扶持巴伐利亚、符腾堡、巴登等中间地带的德意志诸侯,以牵制普鲁士、奥地利,然后以武力挟持,以外交压力,使所有国家一起参与孤立英国。

 

看上去这个策略也还合理。但是,拿破仑执行这个策略的方法,最古老却又最不合时宜:联姻。

 

他一手包办自己兄弟姐妹的婚姻,一手包办约瑟芬子女的婚姻,一手包办亲信将领的婚姻,最大化自己控制的婚姻资源,用来与德意志诸侯以及任何有系縻需求的势力联姻。同时,大举分封新得土地,兄弟纷纷各处称王。

 

这招实在差劲。

 

第一,大革命不是为了重建王朝。第二,分封地人民看着这些新王相当于看沐猴而冠。第三,彻底得罪当地旧势力。第四,最重要的,他的这些兄弟们能力不行。

 

欧洲王室联姻了几百年,联姻本身是有用的,但要在大家共同维护的旧体制下才有用,暴发户摧毁旧体制,却拿旧体制下已经用烂的招来维护新结构,选的人能力还不行,结局可想而知。

 

1806年,拿破仑组建莱茵联盟,除普鲁士和奥地利之外的绝大多数德意志诸侯加入。弗兰西斯只好宣布解散神圣罗马帝国,查理曼大帝千年前创建的帝国终结。时人讥之,它即不神圣,也非罗马,还不帝国。

 

莱茵联邦虽短命,却是近代第一次整合德意志诸侯的努力,不期然助燃了德意志民族主义,最终将拿破仑梦想不到的精灵释放出魔瓶,在随后100多年中让法国吃尽苦头。

第十七章 耶拿

第十八章 封锁

第十九章 蒂尔西特

 

莱茵联邦成立之时,一支精兵决定向拿破仑开战。

 

普鲁士。

 

不为什么,就为了拿破仑的势力已经扩张到面前,再没有隔离地带了。普鲁士不能指望拿破仑会主动停下扩张的脚步。它决定加入英俄反法联盟。

 

虽然很难理解为什么,但从过程上看,普鲁士低估了法国。普鲁士国王东联俄罗斯,但还没等俄罗斯作好准备,他就向拿破仑发出哀的美敦书,要求法军从莱茵河西岸撤出。

 

拿破仑则没有低估普鲁士。大军席不暇暖,立即东进,前锋十天前进500公里。他要赶在普俄联军前先击破普军,再对付俄军,各个击破。

 

普鲁士自满,拿破仑重视,都是有原因的。普鲁士从偏僻蕞尔小国百战起家,在欧洲大陆上第一个启用军国体制、近代战法。人口虽不多,军力却不少,理论上总兵力25万人,比远道而来的法军多得多。

 

不过,普鲁士已十年不动兵,领兵大将还是弗雷德里克大王时代的遗产,七八十岁,动作太慢。

 

普鲁士真正的辉煌还在未来,现在,拿破仑给它上了一课。

 

由于拿破仑超速进兵,普军举止失措,既未守住战略要地,拖时间等俄军来援,也未主动寻机歼敌。法军主力将普军主力迫到耶拿附近决战,一战功成,耶拿大捷。

 

黑格尔正在耶拿写《精神现象学》,站在楼上看到拿破仑骑马穿城而过,叹道:这就是骑在马上的时代精神。

 

拿破仑用大军打造帝国,不期然把法国模式强行加在封建欧洲之上:进步主义,拿破仑法典,启蒙精神,世俗主义,宗教宽容,在法律面前平等,统一度量衡。

 

将来,欧洲会接受时代精神,但现在他们要把骑在马上的那个人干掉。

 

普王遁逃到东普鲁士卡捷琳娜堡,半壁河山落于法军之手。拿破仑发去和平倡议:放弃易伯河以西土地,接受法军进驻普鲁士,作为与俄军作战基地,则有和平。

 

前者普王准备接受,后者接受不了:土地得失是常事,今天失去了,明天打回来,但把自己绑上与俄作战的战车,则普鲁士万劫不复:俄罗斯是欧洲大陆上遏制拿破仑的惟一希望。

 

拿破仑进入柏林,发布柏林敕令,正式宣布大陆体系:封锁英伦诸岛;没收一切能没收的英资财产,不管属于国家还是个人;欧洲国家不得与英国做生意。

 

英国同样发布命令,封锁法国,从布列斯特到加地兹,整个大西洋的海洋商路全部须接受英国人检查。

 

互相封锁,彼此脱钩,比的一是谁执行彻底,二是谁造成的伤害更大。

 

拿破仑很清楚这个逻辑。他说,我要用陆地来战胜海洋。

 

结果英国是赢家。

 

英国海军无敌,完全掌握制海权,能有效实现封锁。作为海洋帝国,英国有无数殖民地,天然实现多元化,欧陆生意受损对整体冲击有限。就在大陆体系实施的数年间,英国的贸易总量仍在增长。

 

法国就不一样。拿破仑原以为把英国商业势力赶出去,能给法国商业势力更多机会,其实不然,贸易不是零和游戏,伤人必伤己,这次还伤己更多。法国也没有制海权切实执行封锁,北到俄罗斯,南到西班牙,对英贸易仍在进行,只是法国人不能做了。

 

封锁英国也没有动摇英国人的对抗决心。在抵抗欧陆霸权兴起这件事上,英国人坚定,持久,朝野一致。

 

海上拿英国没有办法,但在陆上,拿破仑仍然无敌。

 

1807年夏,与俄军决战终于到来,在波兰与俄罗斯边界不远处,法军一场决定性的胜利把沙皇亚历山大请到了界河之上,舟中议和。两人一见甚欢,多夜长谈,划定两大帝国的势力范围,并决定让普鲁士来为这场战争付出代价。

 

普鲁士失去一半人口,三分之二土地,与俄罗斯一起加入大陆体系。

 

整个欧洲大陆打服了,封锁英国的大陆体系完备了,拿破仑势力攀至顶峰。

 

与英国自1803年重开战事以来,拿破仑成功避免了与欧陆三强俄、奥、普同时作战。过去这些年间,以及未来几年,他先后把英国的汉诺威给普鲁士,与奥地利联姻,利用俄奥在奥斯曼土耳其上的利益冲突,各处打入楔子。

 

战场证明,他能压倒任意两强+英国。

 

力量平衡游戏就是这样玩,霸主要连衡,各方要合纵,合不起来就受制于人。

 

多年以后,在海伦娜岛的拿破仑说,与沙皇重分欧洲势力范围的这些日子,是他最开心的时刻。

 

顶峰之时,不祥之兆初现。

 

拿破仑从胜利走向胜利,但胜利的代价越来越惨重。以往决战只需一日,现在变成两日三日,各方都伤亡累累,但法国毕竟是以一国敌欧洲。以往每年征兵8万,越来越不够用,战志也渐衰竭。以往拿破仑巡视战场,地动山摇的欢呼:“皇帝万岁!”,现在多了“面包与和平万岁!”

 

如果机动战变成消耗战,那么时间不在拿破仑一边。

第二十章 伊比利亚

第二十一章 瓦格拉姆

 

“这个不幸的战争毁了我。它分我的兵,加倍我的义务,摧毁我的士气。我的灾难都来自这个致命的结。”

 

拿破仑说的是伊比利亚半岛。

 

1808年,要完成大陆对英国的封锁,只差最后一环,葡萄牙。

 

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大国西班牙一直以来是拿破仑盟友,国内政治糜烂,热情支持法国借道进军葡萄牙,想着还能从中割占领土,却忘了唇亡齿寒的道理。

 

法军顺利拿下里斯本,葡萄牙王室逃难巴西,当了几十年的巴西皇帝。拿破仑却以增兵为由,续派大兵进入西班牙,兵锋指向马德里。

 

恰逢此时,西班牙王室内乱,权相被黜,国王退位,与父亲相互仇视的王太子继位,然后国王又宣布复位,乱成一锅粥。

 

西班牙瓜熟蒂落,得来简直太容易。

 

法兵五万驻扎马德里,国王父子来见拿破仑,各自诉苦,听其裁决,最后是个离奇的安排:

 

王太子退位,将王位交还国王;国王退位,让位给拿破仑;拿破仑退位,让位给哥哥约瑟夫。

 

亏想得出!西班牙国王,欧洲曾经最接近霸主的国王,竟变成这般模样。

 

解决西班牙王室易,解决西班牙人难。

 

消息传出,马德里人民起义,全国人民起义,峰火四起。坚硬的天主教信仰、极度不便的交通、硬朗的农民、游击战术,再加上便利的英军支援,使西班牙从此变成法军的泥沼。

 

仅仅几个月后,一支法国军队向西班牙义军投降,全军18000人放下武器。法军自1793年以来最惨重的陆上败战令人意外地首先在西班牙发生。

 

有一就有二,再过数月,占领葡萄牙的法军向一支小得多的登陆英军投降,葡萄牙来得快去得也快。英军将领叫卫斯理,将来他的称呼将变成威灵顿公爵,在滑铁卢与拿破仑相会。

 

拿破仑亲征西班牙,进入马德里,但是,击败敌军主力,拿下首都,战争就结束——这个别处行之有效的方程式在西班牙行不通。这里是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一直到拿破仑倒台,西班牙始终是颗嚼不动的铜豌豆,拿破仑不得不一直在此投入30万兵力,没得到任何战略利益。

 

“我承认,这事办得不好,太不道德,太不公正,太难看。”拿破仑日后说。

 

拿破仑没能解决西班牙麻烦,还因为另一个麻烦在等着他。

 

奥地利又起兵了。

 

法国崛起,奥地利是最大输家,屡战屡败,传统势力范围如德意志诸国、意大利一一落入拿破仑之手,败一次,割地赔款一次,但又是屡败屡战,没办法,因为法国进一分就是奥地利失一分,地缘决定永远如此,深仇愈深,无法化解。

 

普鲁士也是一样,受伤太深,无处可退,再搏只是时机问题。多年以后,拿破仑说他最后悔的事,就是在耶拿大捷后俄法初结同盟时,没有废掉普鲁士王室。机会不再来。

 

拿破仑在西班牙胡来,奥地利就起兵了。

 

刚开始,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英国照例送钱不派兵。拿破仑照例闪电进兵,让奥军各种意外,节节胜利,拿下维也纳。

 

接下来的事情就不再熟悉。

 

首都被夺,但奥军没有投降,有生力量仍在,继续作战。过去几年,奥军搞军事改革,就照着法军这个样子改。战争时学习最快,只要没亡国,很快大家就都向着最佳打法趋同了。法军仍能占得一些上风,但胜得越来越没有战略意义,对方伤亡三万,自己伤亡两万八,类似瓦格拉姆战役这种胜利。

 

战法趋同,只好拼消耗。

 

仅仅两三年前,拿破仑还能迅速打垮俄奥联军、俄普联军,现在,打奥地利一家都吃力。

 

要变天了。

 

第二十二章 顶点

欧陆打地鼠游戏,不服的挨个都打服。虽然才40岁,拿破仑开始想千秋万代的事,觉得必须有后。约瑟芬46岁,不能再生育,此其一。其二,帝王婚姻是顶级政治资源,可合纵,可连横。拿破仑把自己一家人的婚姻都搭进去了,自己为什么不?

 

约瑟芬失去皇后身份,得到一大笔钱。

 

转过身来,拿破仑同时向沙皇和奥皇求偶,一个是沙皇妹妹安娜,一个是奥皇女儿玛丽。他与重臣们讨论以谁优先,塔列朗坚执娶安娜。

 

“你娶了一方,将来总会跟另一方打仗。俄罗斯太远太冷。”

 

求配安娜之举几乎大功告成,双方签订协议。帝王婚姻全是政治,这份协议也是份政治议定书。沙皇把俄国最在意的波兰问题写了进去。

 

波兰被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三次瓜分,早已亡国。波兰人则是拿破仑最忠实勇猛的盟军。在波兰复国问题上,拿破仑一直不选定一个无法回头的方向:如果支持复国,则俄、普、奥会联手;如果反对复国,则波兰离心。迄今为止他做的是设立波兰大公领地,由一个德国人来统治,总之给波兰人以希望,给俄普奥留余地。

 

现在,沙皇嫁妹,要他清晰明确不可撤回地表态反对波兰复国。

 

最终,拿破仑通知前方议亲使撕毁协议,转而娶了奥地利玛丽。

 

波兰是俄罗斯的核心利益所在,这件事扯开而俄罗斯得不到令其放心的回答,又没有婚姻作保,俄法关系螺旋向下。

 

欧陆仅存的两大强力帝国,还是终有一战。

第三部 结局

 

第二十三章 俄罗斯

 

拿破仑继续得罪沙皇,这次真是犯不着。

 

大陆体系漏洞太多,漫长一条海岸线,谁跟英国做生意谁发财,漏洞怎能不多?1810年,拿破仑吞并汉莎自由市,顺便把旁边的奥登堡公爵领地也吞并了,在他眼中,这两地大举走私,公然违背敕令。

 

但是,奥登堡公爵是沙俄长公主的公公。这样用力打沙皇的脸,真有必要吗?

 

同一天,沙皇发布命令,俄罗斯恢复与中立国通商,并封杀外国奢侈品,主要是法国的。

 

为了这个千疮百孔的大陆体系,拿破仑付出了太多。

 

此前,因为教皇不同意跟英国断绝来往,他吞并了教皇国,教皇把他开革出教(excommunication),他派兵把教皇抓起来软禁。教皇本身没什么力量,但对法国、波兰无数天主教徒有巨大影响。

 

也是为了封堵葡萄牙与英国往来,拿破仑发动了伊比利亚半岛战争,陷入泥沼不说,渐渐地处于被动。英军名将威灵顿公爵击败了一个又一个法国元帅带领的军队,最终把法军逐出葡萄牙,虎视西班牙。

 

从北看到南,从南看到北,拿破仑处处都想补大陆体系的漏,接下来是瑞典。他吞并瑞典在波罗的海沿岸土地,将俄罗斯的百年敌国、刚刚才打过仗的瑞典推向了中立,哪怕瑞典人刚刚邀请法国将军贝纳多特当国王继承人。本来可能的友军没了。

 

补锅强迫症害人。

 

沙皇积极备战,东方与大敌奥斯曼土耳其议和,把摩尔多瓦以南让出去;在西方,本来波兰不能复国是沙俄核心利益,为此不惜与拿破仑一战,但当战事迫近时,战争成了最核心利益,亚历山大为此不惜承诺让波兰人复国,如果波兰人愿意反水拿破仑的话。

 

力量平衡政治学,就是这样翻云覆雨。

 

跟近年历次大战一样,不能说是拿破仑主动求战,但他也不为避免战争作任何妥协,大陆体系再难也要补完。不惹事,不怕事。你愿战,我便战,拿破仑对自己实在很有信心。

 

大战在即,与往次不同,这次经历了漫长的准备期,毕竟俄罗斯太远,准备必须充分。花了一年时间,拿破仑集结了60万大军,有法国人、波兰人、意大利人、巴伐利亚人、符腾堡人、巴登人、威斯特法尼亚人等。

 

普鲁士和奥地利也被拿破仑强迫参与出兵。他们遣密使去俄,说明苦衷,承诺出工不出力。这一幕,跟2000多年前韩康子、魏桓子被智伯胁迫攻打赵襄子,又跟1000多年前符坚携百万乌合之众兵临淝水,何其相似。

 

天命悠远难知,人事就这点组合,一定会重演。

 

1812年6月29日,拿破仑大军越过边境,没有突然性,行动迟缓,没有机动力,没有战法优势,兵力虽多但是杂凑的。

 

当年拿破仑跃上大舞台,正是靠着打垮一个个这样的对手。十五年过去,他终于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第二十四章 陷阱

第二十五章 撤退

 

拿破仑大军只赍一月粮,身上背5天,辎重车里装24天。

 

拿破仑原计划是这样的:寻找俄军主力决战,战而胜之,迫使沙皇求和。不然则稳步推近,今年最远只打到斯摩棱斯克一线,然后停下来休息过冬,次年再战。

 

“明年拿下莫斯科,后年拿下圣彼得堡,俄罗斯之战要花三年。”

 

俄军不与拿破仑决战,而是坚决、无情、系统性地撤退,一路坚壁清野,把所有能用的带走,带不走的烧掉。俄军的策略是用冬天和距离来战胜对手。

 

俄罗斯是最不适合闪击战的地方,而要是拼消耗战,谁能拼得过俄罗斯呢?

 

进军时是夏天,列日炎炎似火烧,冬天似乎还很遥远。此时进攻法军的主要是两样:饥饿,虱子。

 

拿破仑军队本就强调速度,向来取资于敌,多年在富裕的南欧西欧作战,可行。此次在广袤贫穷的东欧大地上行军,后勤就跟不上了。拿破仑近卫军中居然有士兵饿死。

 

虱子带来斑疹伤寒,高温下连日行军,衣不解带,人群密集,斑疹伤寒大举发作,拿破仑大军死者中,一半以上死于此病。斑疹伤寒一向流行于东欧、俄罗斯,此时被称为“战争病”,人们束手无策,要到100年后,医生才发现它与虱子的关系。

 

8 月中,情报传来,俄军两路重兵在100公里外的斯摩棱斯克汇合。期待中的决战似乎就在眼前。

 

俄军主力的确在此,但遭遇战打完就从容撤退了,留下一座火光中的城市。

 

原计划应该停下来体整来年再战的地方到了。

 

停还是不停?

 

拿破仑没有停。他临时改变计划,决定进军莫斯科。他认为只有拿下莫斯科,才能逼迫沙皇签降表。

 

法军一路追,俄军一路退,好像就在不远处,却总是追不上。步步追击,越陷越深。

 

库图佐夫一路退却到莫斯科西南六十公里处,才在选定的战场上转过身来。莫斯科不可能一枪都不放就放弃,总要先打一仗。

 

两个月的行军之后,伤寒已经击倒了11万法军,开小差的、被俄军游击队俘虏的不计其数。法军对俄军无论在人数还是炮火上都不再占有优势。

 

9月7日,博罗迪洛(Borodino)战役开打。法军获得了技术胜利,俄军伤亡4万,法军2万多,法军控制了战场,但是,库图佐夫又一次成功撤退。这不是什么决战,只是一场规模极大的消耗战。

 

9月15日,拿破仑进入莫斯科,已是空城。拿破仑在克里姆林宫过夜,当晚,火光四起。

 

大火烧毁了莫斯科八成建筑。莫斯科总督撤退前,毁掉莫斯科所有防火车,还亲手烧了自己的豪宅。他否认自己策划了莫斯科大火,但连自己家人都不相信。

 

站在克林姆林宫窗前,拿破仑向俄罗斯人致敬:何等的盛况!“俄罗斯人真下得去手。他们是真正的斯基泰人后代。”

 

大革命以来,这种极致的焦土战术,在俄国人之前,只有他和英国人威灵顿公爵用过。狠人相惜。

 

莫斯科陷落,烧成赤地,拿破仑在此安顿大军过冬来年再战的修订计划破灭。

 

秋天来了,冬天还会远吗?

 

亚历山大得知莫斯科大火,马上通知英国人:就算20个莫斯科大火,他也绝不投降。

 

战守和三不通,就该赶紧撤。

 

可是拿破仑没有。

 

他在莫斯科呆了35天,决定生死的35天,他以为自己有足够时间从容回军。

 

10月中旬,拿破仑从莫斯科回军。库图佐夫率军平行追击。俄军与法军两条长龙并排行进,一有弱点就打,但不给法军以决定性反击的机会——狼一样的打法。收割则主要交给了俄罗斯的冬天。

 

俄罗斯的冬天帮助俄罗斯的军队,才11月初,就降到了零下30度。法军连冬衣都没有。

 

六十万大军跨过尼门河,两万残兵跨回来。

 

拿破仑神话破灭。

第二十六章 弹性

第二十七章 莱比锡

第二十八章 不服

 

拿破仑一路狂奔回巴黎,全面征收,再度发兵,三个月重建二十万军队。

 

俄军打过来了,普鲁士顺势反了,奥地利——他的姻亲——假装要调停其实趁机也要上桌大吃一嘴。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被拿破仑压制了十年,彼此勾连,终于翻盘之际,只有角色分工不同,目标没有区别。

 

拿破仑与联军一战,又获得一次技术胜利,但现在这种胜利没什么用。败了就逃,就是不降,继续跟你耗,大家都找到了跟拿破仑打的正确配方——狼群战术。大家都非吴下阿蒙,被打了十年,拿破仑教的他们都学会了,特别是普鲁士,脱胎换骨。

 

双方停战,奥地利出面调停,最终拿出的方案等于是让法国撤出意大利、德国、西班牙、荷兰,等于恢复原状,过去十几年白打。

 

勾践肯定会接受这个方案,拿破仑不。

 

1813年8月,停战结束;次日,奥地利对法宣战。梅特涅长袖善舞,轻轻松松就把奥地利从法国的盟友变成中立国,从中立国变成调停国,从调停国变成敌国。

 

以前拿破仑鼎盛时,数次战胜过两国联军+英国金钱支持,而今打一国都吃力。东线要面对的是俄、普、奥、瑞典四国联军——那个曾经当过法军元帅的贝纳多特,带着瑞典也参战了。

 

在西线,在威灵顿公爵的统率下,英军越过西班牙法国边境,进入法国南部。20年来第一次,法国本土被入侵。

 

举全法残兵之力,拿破仑在莱比锡与四国联军决战,败绩。相当于1812年全军败绩一次,1813年全军再败绩一次。一败再败,法军已崩。

 

拿破仑现在愿意接受战前不接受的方案,俄、奥、普、瑞也愿意接受,可是英国不接受,英国的借口是不接受任何允许法国仍然保留比利时的方案,真实理由则是不允许拿破仑仍然掌权。英国人说服了沙皇。最终,诸国约定不单独与法媾和,要战斗到把拿破仑赶走为止。

 

百万大军入侵法国。

 

拿破仑身经百战,无力回天,但意气确不曾消沉。因为可用的兵太少,拿破仑又回到了十多年前亲帅数万人在意大利来去纵横的样子,赢得了一场场技术胜利。但挡不住百万大军无情地一步步辗压过来,占领了巴黎。

 

拿破仑惟一的指望是法国人民总动员,起来反抗入侵者。这在1793年和1799年都发生过,为了保卫共和国。但它没在1814年发生,法国人已经连续打仗22年,不愿为拿破仑再战。

 

“公意是不可分割无可抗拒的神秘力量,没什么比它更流动,更模糊,更有力。虽然善变,它比人们所以为的更真实,合理,正确。”拿破仑说。

 

塔列朗组织了一个小小的政变,成立临时政府,宣布拿破仑退位,废除法国军人对拿破仑的效忠誓言,邀请路易十八登基。

 

拿破仑被发往厄尔巴岛。他仍被列强承认为皇帝,厄尔巴岛是他惟一的领地。

第二十九章 厄尔巴

第三十章 滑铁卢

第三十一章 圣赫那岛

 

拿破仑的风云故事本应该在此结束,但是并没有。

 

厄尔巴岛在地中海中,近意大利,天气好的时候能远眺科西嘉岛。他在这里呆了十个月,认真管理,搞基建,办学校。他才45岁,精力旺盛,麻雀虽小,还是可以好好管一管。

 

十个月后,趁看守英军指挥官离岛看病,拿破仑带卫队坐船回到法国。路易十八上位以来,复辟旧体制之举系统得罪革命已久的法国社会,特别是军队,拿破仑一路未发一枪,前去逮捕他的军队纷纷加入他的麾下,就这么长驱直入巴黎,回到丢勒里宫。

 

我拿破仑又回来了。

 

历史会发生两次,第一次是正剧,第二次是闹剧。拿破仑也一样。

 

人民讨厌波旁王室,但拿破仑回来意味着战争,人民不愿意也不能再打了,军队也是。拿破仑发出召集令,老兵只有一万人回来报道,其余还得靠征兵。

 

不打不可能。列强正在维也纳开会,立即声明:不把拿破仑赶下台,绝不停止战争。

 

日后,关于滑铁卢之战有无数的分析,好像拿破仑曾经有过机会。他没有。

 

拿破仑不是打了一辈子胜仗,就打了滑铁卢一个大败仗,然后就完了。不是这样的。

 

从1808年西班牙游击战起,列强就看到了对付他的方法:不给他决定性一战的机会,哪怕重镇被夺也不投降。跟他耗着。

 

从1809年起,拿破仑就再没有获得过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从1812年冬天撤出莫斯科起,拿破仑就一直处于战略劣势,而且劣势越来越大,从敌俄罗斯一国到敌俄、英、奥、普、瑞五国。

 

从1812年起的三年中,把滑铁卢算上,他在战场上三次决定性地败北。

 

滑铁卢不是大意失荆州,而是赌徒在极低胜率前的孤注一掷。

 

拿破仑迅速拉起一支军队,主动出击,想在联军集结前各个击破。俄军还远,奥军太慢,最近的就是布吕歇指挥的普鲁士军队、威灵顿指挥的英军。

 

如果是15年前的拿破仑,会决定性地击败普军,再迅速掉头,决定性地击败英军。但现在的拿破仑只能技术性地击败普军,再慢吞吞吐地去寻找英军,结果,在威灵顿选定的战场上,他被英普联军决定性地击溃。

 

其实,就算他赢了滑铁卢,用处也极有限。奥军迟到但不会缺席,俄军更是迟早要到,英军普军会重来。以全欧敌一国,列强可以输许多次,拿破仑一次都输不起。

 

拿破仑从厄尔巴岛归来,戳破英雄传奇话本的表皮,只有白白多死伤10万人的底层现实。

 

最终,拿破仑选择对英军投降。这次厄尔巴岛也回不去了,英国人把他送到那时所知道的世界上最遥远的地方:圣赫那岛,孤悬南大西洋中,距最近岛屿1000公里。

 

五年后,拿破仑死在那里。

 

 

 

 

话题:



0

推荐

财小新

财小新

149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文章